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关于敏捷坑人系列不清晰的完成,在这篇文章当中,描述了完整的定义和验收标准之间的区别,但是最近的课程当中依然有不少小伙伴在提问关于完成的定义,那今天的来说一下,为什么我们要设定完成的定义(即其重要性)
完成?! 在工作当中往往我们会说这个事情我完成了。当我们说完成的时候,每个人对于这个完成是有不同的定义。比如PO认为完成是需要包含完成编码,提交到代码库,完成单元测试,完成集成测试,完成功能测试,等等一系列的测试。
而开发小伙伴可能认为完成只包含代码,以及在自己的电脑上测试,没有问题就算是完成了。
那这两个完成之间是有很大的一个差距,而这个往往会造成大家对于完成的理解误区,及同时也会造成沟通上的冲突。
完成的定义 Definition of Done 在这个背景下,团队需要对于完成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个完成会包含很多不同的层面及不同的步骤。
举例说,如果说一个产品功能完成了会包含什么?如果开发完成了会包括什么,如果测试完成会包括什么,这是不同的层面。但是在Scrum指南中完成默认是指的产品完成。
完成的定义就像是一道门槛
团队一起设好了门槛,能跳过去的功能(PBI)就是完成了,跳不过去的,就是没完成。没有完成一半或者完成90%这样的概念。
所以对于这道门槛我们要设多高,这个是看团队对于自己的要求是多少,以及团队对质量的要求是多少,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一个概念
验收标准 Acceptance Criteria (AC) 验收标准更像是PBI(功能)自身的一部分,或者用户故事的一部分。验收标准和用户故事是完整的整体,且不可拆分的。
也就是我们在梳理用户故事的时候,要同时梳理出这个用户故事的验收标准。
举个例子,比如登录功能,如何这个登录功能才算是完成呢?最简单的用户名密码正确就登录成功,用户名密码错误返回错误原因。这是最简单的两个验收标准。这两个验收标准就是用户故事的一部分。
总结 完成的定义和验收标准相同点 需要团队和产品负责人共同协商确定 代表质量,不过是不同的范围 不断迭代和不断演进 完成的定义和验收标准不同点 完成的定义是关卡,对所有的PBI(功能)适用;而验收标准是PBI(功能)的一部分,仅对当前一个PBI适用 完成的定义是内部质量;而验收标准是外部质量 完成的定义一般在团队组建时建立;而验收标准在梳理PBI时提出 完成的定义一般以季度为单位进行扩展;而验收标准则在产品待办列表梳理会上进行澄清与更新 完成的定义一般作为团队工作协议的一部分;而验收标准则可以转换为测试用例(或拆分为新的产品待办列表条目) 关于用户故事和产品待办列表,在我之前的博客当中也已经有详细描述,大家可以参考。
内容来源:敏捷+社区线上直播009期,《在敏捷实践中加速成长》分享实录
分享者:平安壹钱包杨大鹏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平安”即可获取本次分享的视频回放、下载PPT
平安集团是国内少有的,具备成体系的敏捷教练队伍的企业,从上到下拥有很好的敏捷土壤。再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最初几年是做程序员,后来转向了项目管理和技术团队的管理,长期服务于外资银行和金融互联网的企业,我曾经在日本生活过很多年,非常熟悉传统的软件研发流程,也算是比较成功的 it项目管理者。我可以非常准确的挖掘客户需求,管控项目成本,管理团队,把成果物非常高品质的交付给客户。
但是后来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不知道我交付的成果物能否为客户带来价值,项目结束结项以后,团队可能就会解散重组,我也没有办法持续地去帮助团队的成长。针对这两点我曾经非常的苦恼,后来就开始逐步学习敏捷的理论,毫不回头的走向了敏捷实践。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在敏捷实践里,个人应该树立怎样的目标。第二部分我会用我自己的一个比较接地气的案例,来分享针对团队级别的敏捷实践,我怎样去具体解决一些常见的难点问题。用这个案例来分享我的思路和认知,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参考。也希望能够帮大家少走一些弯路。
第一部分,我们现在是身处复杂的互联网时代,非常复杂,也被称为乌卡时代,典型的案例小黄车ofo,几年的时间里跌宕起伏,让人叹为观止。
查看原文获取更多材料和音频
4月11-12日参加了BoB Jiang 老师两天的CSM(Certified Scrum Master)敏捷教练培训课程,非常感谢BoB老师带来的精彩课程,收获满满!
敏捷开发是最近几年在软件和互联网产品开发领域日渐普及的开发模式,在之前的工作中,或多或少都应用到了一些具体的实践,比如每日站会、冲刺(迭代)等,或多或少在项目管理中都会有所收益。通过参加BoB老师的两天培训课,更加系统梳理和理解了敏捷框架Scrum的核心内容。
BoB老师语言幽默,两天的课程内容知识量非常大,且包含大量引导式互动交流实践环节,很容易在小组的互动实践中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并应用相关的知识技能,每个实践环节的总结部分,都是画龙点睛,对所学内容进行阶段性复盘,在最后一天的培训中通过大量实际企业中的敏捷实施案例,通过提问集中解答方式,一一解答大家在实际实践中的疑惑,提供大量宝贵参考案例。
虽然由于疫情影响,两天的线下课程改为了线上课程,但是内容丝毫没有打折扣,反而在互动交流环境以及小组讨论环节有更好的体验,Scrum 框架的核心:3355(三个角色、三个工件、五个活动、五个价值观)通过BoB老师精心设计的小视频、手写板、小组互动、小型敏捷项目实践、实际实施过程中典型问题的分析讲解等,演绎得生动形象,无论是第一次接触敏捷概念的小伙伴,还是职场经验丰富的老鸟都可谓是能够轻松吸收。
从第一天的培训课程开始,BoB老师就没有照本宣科机械介绍PPT的培训讲义,而是从敏捷的兴起创始人小故事讲起,逐步代入到敏捷宣言的提出以及敏捷宣言遵循的原则,并通过幽默诙谐的方式对其中的核心内容进行讲解。当讲到用户故事的时候,为了让大家理解什么是用户故事,以及怎样来写用户故事,通过随机分配六人小组,合作完成一个”敏捷介绍”视频制作的小实践时,同学们通过快速分配角色,共同出谋划策,在7分钟的时间内,写出10-15条用户故事,然后BoB通过对每组每条用户故事的详细点评,指出不足,再来一轮脑暴完成修订版的用户故事输出,整个过程同学们参与度极高,对用户故事怎么写有了充分的理解并获得了实际经验,相信能很快在实际工作中做得更好!
最开心的是,这个小敏捷实践过程在短短的不到1个小时的边讲解边实战过程中,所有小组的成员都完成了”交付”,很多小组都交出了非常漂亮的最终产品,获得Bob老师以及小组间的相互认可!
核心的Scrum框架内容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后,第二天的课程更加精彩,BoB老师精心准备了大量实战案例,比如BoB老师作为敏捷教练,在自己曾经服务过的企业京东的电商敏捷交付团队,通过对实际案例中的具体实施细节以及遇到的问题的深入剖析,以及具体实施细节,比如产品代办列表(Product Backlog)、冲刺代办列表(Sprint Backlog)、产品增量(Increment)等的实际例子,详细讲解实战中过程中遇到的坑和如何填坑的过程,非常精彩!
而培训的过程远不止Scrum框架的内容,BoB还通过一些手绘以及小视频方式为大家带来了规模化敏捷的演变过程,通过对spotify大规模敏捷之路的讲解,让我们深入理解了对于较大团队的敏捷如何实施。
在最后半天的培训课程中老师还给我们带来了”彩蛋”:敏捷项目经理的职业规划。这个内容对于很多职场人,尤其是正在做项目经理,或者希望转型做项目经理的人来说,无疑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BoB老师很谦虚的通过自己的职业转型之路,为同学们用实际案例介绍了学完CSM以后,所能带来的个人成长,以及将来可以规划的职业路线,通过对”百万收入的自由职业者”的理解和分析,定了一个格调:先要成为职业者(专业领域佼佼者),再谈”自由”的合理性,受教良多!
由于培训课程时间较短,内容多,老师并没有过多展开这方面的讲解,毕竟不是CSM培训的内容,但是课后我本人又跟老师约了时间,通话将近一个小时,说了自己的情况以及今后的想法,老师都跟朋友聊天一样,帮我分析了我的优劣势,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并给我介绍了进阶课程进修的专家级讲师,在此内心非常感激!
最后做个简单的总结,两天课程的培训,我第一时间考取了CSM的证书,如果满分100分,我给BoB老师的课程打110分!多出来的10分,就是对老师超出培训内容所给出的职业规划建议以及给我本人的非常详细的建议,再次感谢Bob老师:谢谢老师,您辛苦了~
来自学员 Tony Yue
CSM信息大全 想要约 CSM 课程,扫码 –
此图是2011年我工作总结的片段,那是我第一次做网站,也是第一次尝试Scrum。毫无疑问,Scrum真的是用实验主义应对复杂问题的优秀框架!
在2017年上CSPO课程之前,我的Scrum知识主要来自于相关书籍或者网文,比如《硝烟中的Scrum和XP》、《精益开发实战》,因为创业和职业发展咨询师的经历,也一定程度的掌握了”精益创业”和一对一咨询技术。我对Scrum的实践是断断续续的,最持续、效果最好的一段是2018年在深圳做电商与直播产品的一年,然后就是从2019年8月开始到现在。
很诚实地讲,作为从9年前就开始尝试Scrum方式管理软件开发的俗家弟子,上5月16到17号Jim和Bob在线教授的认证ScrumMaster培训课,依然收获很大。
总结思考这次上课,我问了自己三个问题,希望对其它小伙伴也有帮助:
我有哪些重要收获? 为啥实践Scrum很有挑战? 对打算上课的小伙伴有何建议? 我有哪些重要收获?
上课前后我对Scrum的理解,用图来示意,我想会是这样:
即,课程帮我:
因为是个人兴趣和精力限制,我并没有正式将Scrum导入团队,有点”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的意思。我也觉得这样切入阻力比较小,但缺点也有:多重角色、耗心费力。也许,有不少跟我类似的人:)。
如果做个对比,使用Scrum框架进行产品开发/项目交付,可能与做一个产品经理有点像:说起来工作”活动”就那么几个,但做起来却需要关注(Cao Xin)无数的细节。
虽然在实际工作中,我不断验证了自己做法的有效性、总结出少许经验,但也体味着模糊不清、定见不足的感受:
Sprint任务提前完成该提前结束么? 多人异地办公怎么玩? 前后端的人没办法同时进入新产品开发组还能搞么? 产品涉及不同小组协作开发要怎么搞? 软硬件开发周期不同怎么搞? PO同时做Scrum Master的坑要怎么避? 怎么让开每日会变成团队习惯? 写日报真有价值么? 并行项目好几个怎么保持专注? PO和产品经理怎么协作? 这两天的课程让我相信,我的接纳不是放弃,妥协是个合理过程,前辈走过了、同行也在走。Scrum是应对复杂问题的经验框架,但不是”最佳实践”,”最佳”取决于团队自身、实践者自身、所在的当下。里面有太多的空白需要用热情、技巧、橡皮泥、强大的肌肉、发光的金子、咕咕的清水……去填充,只要我们相信文化、坚守原则、积极学习,同时接纳不足、明白这得有个过程。需要开放与勇气。
为啥实践Scrum很有挑战?
两天的课上对Scrum的框架讲解非常透彻,同时也重点讲解了PO和Scrum Master的职责和技能要求,挑战亦源自于此。我想对于一个从事软件或系统开发的新人来说,参加这样的培训,而不仅仅是自己看书,会更加明确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自己的喜好和用力的方向。用图来代表一个初学者的状态,可能会是这样:
知识框架有空白、缺少条理是一方面,欠缺更多的我感觉也许是这些:
这也就是为什么还有A-SCM课程的原因,至少能在其中两到三个方面给与快速进步的学习机会。从一个A-SCM培训课程大纲里也可以看出这些:
从”为什么”开始→敏捷的意图→复杂系统思考→打造自组织团队的技巧→创新组织生态系统角色能力模型→敏捷教练能力模型→催化蜕变的技巧→组织设计和多团队扩展→冲突管理→内在驱动力→影响力与变革模型→软技能:教学→软技能:指导→软技能:引导→软技能:教练→敏捷教练工具箱。
如上这些技能、方法、理念,我也掌握一部分,则是在其它的培训、阅读、创业经历和工作实践中习得的。
对打算上课的小伙伴有何建议?
其实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简单点说就是:请全情投入!
上课过程中有多次互动协作环节是分小组进行的,通常会出现一个引导推进的角色、一个实时记录进度和成果角色,其它小伙伴同频参与,随时发现待办事项并认领去做——这也是典型的Scrum活动。
非常建议在上课前,自己对自己有个自我激励与判断,是否打算主动做引导推进的工作,或实时记录进度和成果的角色。如果适应新环境需要一个过程,则可以先做到同频参与,等感到安全的时候再主动来做。最好是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机会承担这样的角色一次,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表明,自己真的全情投入了,给自己一个这样的承诺。我上课的那两天,显然有的小组缺乏这样的角色,似乎组里每个人都在被带领、被激活。即使有人蠢蠢欲动,也有些不好意思的感觉。那么,如果你也正好被分配到这样的小组会怎么做呢?请问下自己……
如果要上的课程也是在线的,做到认真聆听、热情参与、积极协作、全情投入,请尽量让自己处于比较安静与隔绝的环境中,别挑战自律能力^_^。
最后,提醒一下打算上课的小伙伴,要在上课前去网上了解一下Scrum的核心及相关内容,不至于感到很陌生,完全处于接受信息的状态而疏于思考——毕竟只有两天的课程,知识点是很多的。
作者:智能物流机器人创业公司产品开发与项目部负责人,Scrum实践者,带领的团队角色包括产品/项目经理、前后端开发、UI设计、运维、数据分析师,现在则还多了机械、硬件、电气、现场实施工程师,做过一些有趣的事情。
转载自 诺普博客
4.11 日周六,我参与了由 Bob 老师组织讲授的一期 Certified Scrum Master(即 CSM)课程,从中收获颇丰,特记于此,与君分享。
CSM 通常是现场授课,但本次由于疫情的限制导致人们不得不尽可能减少外出。而 Bob 老师也适时地将原本现场的授课改为了远程的方式。吸引我参与这次课程的,正是这种远程授课的安排。因为正是受制于目前的困难情况,我所在的红帽开放创新实验室的不少活动也难以高效开展。所以参与本次课程的目的,除了学习 Scrum 之外,我还想了解一些远程引导的技巧并观察与我一同参与课程的其他同学的情况。
本以为可能不少人会出于对远程授课效果的担忧而不倾向于参与远程课程,但临到开课前组织的微信群的参与者竟达 30 多人,着实令人意外。在开课之前,Bob 老师还在微信群里发来了第二天上课用的 Zoom 会议链接,并提醒大家提前装好 Zoom 软件。
课程于 4.11 日早九点开始,一共两天。第一天主要讨论了敏捷和 Scrum 的基本概念,并介绍了 Spotify 大规模敏捷的实施案例,第一天结束时 Bob 老师给大家留了家庭作业;第二天以回顾各位的家庭作业开始,之后我们逐个探讨了 Scrum 的各种角色和事件等关键内容。作为练习,大家还以分组、迭代的形式制作了一个 Scrum 视频,成为了课程的意外收获。课程结尾时,Bob 老师给大家讲解了 CSM 考试的注册流程和注意事项,并祝愿大家获得好成绩。
下面我尝试从”线上课程引导”、”课程内容呈现”和”课程准备工作”等几个维度来解析这两天的课程。
线上课程引导 第一天早上九点开始后,一开始 Bob 老师就向大家介绍了两天的时间安排,以及 CSM 课程对出勤时间的要求。后续他采用了一些方法来确保大家确实有效地在关注课程内容。首先,大家在微信群里,使用 Zoom 软件提供的”注释”功能,在屏幕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对于很多之前没用过此类功能的同学来说,是个新奇的体验。从截图来看,大家玩的不亦乐乎:
接着是自我介绍。由于是课程在周末,出于隐私和网速等方面考虑大多数人并没有开启自己的摄像头,这给自我介绍凭添了”一屏幕的距离”。Bob 老师很快利用 Zoom 软件的”小组会议”的功能将大家分成了 6 个小组。这样每个小组就只有 5、6 人,介绍起来轻松自如。同时,自我介绍环节限时 6 为分钟,平均到每位同学只有一分钟的时间。在我所在的第 6 小组就出现了由于某些同学花的时间太长,导致后面的同学时间不足的情况。
在中途某个时间,我发现 Bob 老师溜进了我们小组,但他并没有出声。这种情况与现场讨论时,讲师到处”偷听”的情形倒是很类似。这一环节快结束时,在 Zoom 聊天框里能收到讲师发来的时间提醒,同时屏幕开始倒时一分钟;倒计划结束时,所有小组讨论自动结束、所有人回到”主会场”。
这个短短六分钟的自我介绍环节,让我倍感欣喜。虽然之前我使用 Zoom 会议软件已有几年经验,却从来没有使用过”分组讨论”的功能。由于参与者众,如果每人轮流给所有其他人介绍自己,估计很快大家就难以保持专注。同时,由于额外的”一屏幕距离”,也会让大规模的自我介绍难见成效:相互看不到其他人、人数又众多,结果就导致所有人都记不住别人是谁、他说了什么。恰是这种分组讨论的方式有效地防止了这一情况。
4月11日-12日参加了Bob老师的在线CSM课程,2天的课程可谓是查漏补缺,我虽从2016年开始就通读且组织团队一起学习了Bob老师翻译的《Scrum精髓:敏捷转型指南》一书,并且在企业中帮助企业产研团队乃至相关辅助职能部门敏捷化转型,有几年实战经验,但回头来听Bob老师的课,依然有很多的启发和收获。
首先,是长了见识,既学习了敏捷相关知识,也学习了如何授课相关知识。比如可以学习老师是怎么组织自己的课堂内容的,比如老师会用什么方式来串讲各类基础知识。这是一门基础的课程,但老师却会结合比较多的实践来讲解,也或者自己实践了比较多,在老师讲解的时候,会联想到很多画面,所以听起来也就感觉很饱满。
老师在课堂上很注重理念和实践的结合,一些理念的东西是怎么在我们的实践中体现的,老师会直接举例,也会通过问问题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也会让我们分成小组来讨论和共创一些内容,比如敏捷理念和敏捷价值观可以作为我们回顾会议的输入,以便于更好的引导大家思考可改进点,比如我们一起在10分钟内做个宣传的视频,这也激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老师还会分享一些成熟的公司的敏捷案例,其中spotify的案例,至今还在我脑海里回旋,我的第一反应是,社区的实践或许可以引入到我现在所在的企业,激发了我想在企业内部创建一个敏捷社区的想法。
其次,还收获了一些工具和书籍。比如老师在实践中会用哪些工具,老师上课时会用哪些工具,老师在课堂上还推荐了好几本书。让我想要学会的工具比如制作视频的一款绘画工具叫laihua ,可以有手绘制的感觉。老师提到《驱动力》讲到目前来看:外驱力越来越不明显;内部驱动力在起作用(前提:钱要给够);内驱力:Autonomy自主、Mastery专精、Purpose目标。老师还推荐一本《高绩效教练》的书,提到引导的原义:让事情变得简单。敏捷教练:经常会有组织会议的要求,会议上,让大家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一致,这就是引导。还有《裂变式创业》等。
最后,收获了一群有共同兴趣和热情的希望能在敏捷领域有更多实践和探索的同学。我们不仅在课堂上有分小组讨论的小组同学,还有分享个人经历的一次对话的同学,我们还有相约1个月后来相互check对方1个月要达成的目标是否达成的目标约定的同学。事实上,21天让人养成一个习惯,如果我们能够约定1个月的目标,并去达成,我们就会收获一个好习惯。所以,这不仅仅是目标的达成了,这还是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建立这样一个好习惯,相信,会受用一生。
最后,总结一句话,2天的课程,远远不止2天的收获。2天的课程,它就像是有了生命的种子,让来参加了学习的人从此开始在敏捷这条路上,像滚雪球一样,让人可以不断进行下去。感谢Bob老师的精心准备和耐心的讲解及分享。
来自学员 欧阳
CSM信息大全 想要约 CSM 课程,扫码 –
内容来源:敏捷+社区线上直播008期,《敏捷的潘多拉魔盒》分享实录
分享者:李聃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潘多拉”即可获取本次分享的视频回放、下载PPT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关于敏捷方面的分享,也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由于疫情我被困在了家中,所以在此我插播一个广告,非常感谢敏捷家及网易杭研组织这次课程,同时也感谢Bob老师以及在场的各位小伙伴。
今天我要分享的Topic是敏捷的潘多拉魔盒,当然了在讲课之前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叫李聃,我的聃和老子同名,我的姓也和老子同姓,所以我跟老子是同名同姓的。在我过去的16年的工作经验中,将近有10年是在做项目管理工作的。近5年其实我主要是公司的PMO负责人,管理公司的项目,并帮助组织做一些敏捷转型的相关工作,也辅导过很多的敏捷团队,也组织过或者作为演讲嘉宾参加过国内的一些敏捷或DevOps大会,并翻译过相关的一些书籍。关于专业认证方面,我有41个国际认证,包括项目管理、产品管理、精益敏捷、DeveOps、规模化敏捷和IT服务管理,同时我也是非常热门的火星着陆器和凤凰项目的沙盘授权讲师。
下面我们正式进入今天的课题,今天要分享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敏捷及敏捷的一些反模式的话题所展开的。它其中包括4个小节:
乌卡时代的魔盒 潘多拉打开了魔盒 敏捷魔盒中的这些冰与火 敏捷魔盒中的最后的希望 我会通过几个故事和大家聊一下敏捷这个事情。
VUCA时代的魔盒
下面我们开始一起来揭开今天的潘多拉魔盒。说到乌卡这个词,它是由美国陆军在9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应对冷战后世界形势的一种解读。乌卡是由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这4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所组成的。既然世界形势发生了变化,战略方针、战略行动、组织结构也应该随之而变,所以组织也应会应对这种战略、战术和组织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个人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转变呢?我觉得可能个人需要做到有愿景、有知识、有勇气和不断适应。
查看原文获取更多材料和音频
为什么需要自由职业者心态 不论你现在是自由职业者,还是上班族,都需要具备自由职业者心态。2020年突如其来的状况,让很多企业(或个人)陷入了危机。也让Bob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何构建一个健康的收入结构,以应对未来可能更严重的情况呢?
这里就需要一个自由职业者的心态。(以Bob三年多的自由职业者经历,进行梳理总结)
什么是自由职业者心态 自由职业者心态就是不断的挑战自己,不安于现状。自由职业者心态第二层含义是,变现的心态。只要提供的有价值的服务都是可以变现的地方。比如说你身边的同事总是在找你问一些问题,那你可以反思总结这些问题,自己反思完总结下来的东西就是可能变现的地方。
所以自由职业者心态目前有两层:
第一挑战自己,走出舒适区 第二商业变现的心态 但是自由职业者的心态并不是说真正的自由(完全放飞),只有自律才能带来自由。不自律的人只能成为他人的粉丝,为他人打工。
走出舒适区 每天的生活与工作,你是在重复昨天,还是在不断挑战自我?
面试的时候,你是一个有十年工作经验的员工(但是十年如一日的重复) 还是一个有3年工作经验,但是3年的经历非常挑战,每天都在创造奇迹? 如果你是面试官,你会选择哪个人?
变现 一个不知道如何变现的自由职业者,可能并不是一个好的自由职业者。谈钱并不可怕,当自由职业者提供了有价值的服务后,获得报酬是应该的事情。 免费是最贵的…… 因为免费要的是你的注意力,每个人的注意力(时间)就那么多,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随着时间推移一点一点的消耗掉,如果不在看这篇文章,或许你就在刷微信。
所以作为自由职业者,不能是过多的时间去刷刷刷,会沉迷的……
如何成为自由职业者 自由职业者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自由职业,大部分的人都是从企业走出来。成为自由职业者最重要的要求是什么?
第一自己的核心能力,也就是你可以变现的地方 第二整合能力也叫连接的能力。为了做成一件事情,你需要去连接其他的服务提供商。 或许有的小伙伴会说,我的收入都是上班的薪水,没有其他收入。那这里就是有一个大大的问题送给你。
10年后,你还想像今天这样吗?(如果不是,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子的人?)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
是时间认真思考一下你的树是什么,现在种上你的树吧。(至少现在播下你的小种子)
种子就是你要培养的能力,对于自由职业者,我之前采访过两位(加上我有3位)。
我们三个人有一些共性的能力,可以供你参考。
虽然大家从事的行业不完全一样,有从事培训行业的、从事咨询行业的、有从事软件开发的,那还有从事写作。我们共同的能力如下:
写作 营销 社群 第1个是写作,第2个是营销,第3个是维护自己的社群。所以如果你还没有开始做以上三件事情,现在就开始做(播种)。
写作 写作是我现在锻炼的一项能力,也是我一直在锻炼的能力。这篇文章的写作就是用讯飞输入法语音转文字进行写作的。这是非常高的效率来进行写作,以前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大部分的印象都是坐在电脑面前手敲键盘来进行输入,而实际上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很多时间我们是思路会被打断的,因为我们在打字的时候有可能会打错字,有可能我们会进行排版,那当你进行语音写作的时候,你的思路是流畅的,所以呢,非常建议大家可以进行语音写作的输出。(每天10分钟语音输出)
营销 第2项能力是营销。营销这个事情是非常广泛的,但并不是说发发微信朋友圈,在微信群里面发几篇文章,这就叫做营销。营销是一整套的事情,必须要去综合考虑的(吸引,信任,下单;三个阶段形成漏斗)。可以做的是把营销和社群要结合在一起。比如说你有一项斜杠的能力,比方说我现在是自由职业者,我会创建一个自由职业者俱乐部的社群,维护一群相同标签的人。在这里大家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交流。
如果你觉得这样的社群离你很远,可以做一个读书俱乐部。虽然说市面上已经有很多的读书俱乐部,你可以做自己的,每个人想读的书是不一样的,每个人从书中获得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读了什么书,然后引起了一些人的共鸣,你就可以找到自己的伙伴,大家一起共同来读书。那在这里面推荐大家来听一下,我对于《Scrum精髓》这本书的阅读。读书笔记也欢迎大家来订阅黄金屋知识星球,在这个知识星球里面,我会不定期的分享我读过的一些书和一些反思收获。
社群的意义 为什么我会说社群这件事情?因为社群就像土壤,我们每个人都会同一个时间参与了很多不同的社群。有的时候可能你不认为这是一个社群,比如说公司里面的篮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前端兴趣小组,公司内敏捷社区,健身俱乐部,减肥俱乐部等等,这些都是社群。我们每个人身上会有很多的标签,每一个标签都有可能会形成一个社群。每个人也都可以发起自己的社群,当你发起自己的社群,有自己的粉丝之后,你就在创造影响力。
所以说社群就是土壤,每个人是植根于社群里面,也与不同的社群有相互联系的。每个人又可以从社群当中吸收养分快速成长,然后又可以辐射到更大的社群,产生更大的影响。所以现在赶紧动手去打造你自己的社群吧。
打造社群当然会有很多坑,必须要自己去做了,踩坑后才知道怎么做。
当然你也可以联系 Bob 进行取经。
总结 走出舒适区 找到变现的能力 开始写作 打造社群并开始营销 最后附送大家4个问答。
自由职业者微信群问答互动 为什么会想到聊这个问题?今天在自由职业者微信群里,有小伙伴问起了几个问题
姜老师,对于自由职业者,我有以下的困惑。如果今后访谈中能够涉及这些问题,我将非常感谢。 Q1: 很多工作场景主要存在于企业中,离开了企业的土壤,自由职业者该如何做知识更新? A: 工作场景都存在于企业,你这个假设不一定成立。 自由职业者的知识更新,会有很多渠道:读书、参加社群、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