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总结

CSM Training 记录、收获与心得

Bob Jiang
转自学员Leon的总结 5.16 ~ 5.17 参加了捷行与 Bob 老师组织的 CSM 双 CST 讲师认证课程,收获远超出预期。 我是编程出身,11 年开始,一直从事互联网行业,17 年正式使用 Scrum 作为敏捷开发框架,也开始接触 Agile,过程中慢慢学习、摸索和运用 XP、TDD、BDD、DDD 等思想和方法,从 Coding 到 Team Leader(兼职 Scrum Master),到现在全职做 Scrum Master。 本以为自己”经验丰富”,对 Scrum 框架的理解”非常透彻”,想通过 CSM 认证后,向 A-CSM 进阶。然而两天的课程下来,还是给我带来不少收获。 两位老师都有各自的风格,Jim 老师有国际软件公司的经验,Bob 老师有一线互联网公司的经验,两位老师轮流教学,虽然部分内容会重合,但是在不同的场景与角度下,总能让人 ~ Aha / Wow / Ya。 记录 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两天的认证课是通过 Zoom 在线学习,我们小组在共创的过程中,还用到了石墨和 Teambition。 在线的好处就是打破了地域的边界,能和不同地方的学员一起交流,以北上广深居多,学员们来自各行各业,除了互联网行业,还有制造业、传媒业,金融业等,有开发、技术管理、项目管理、咨询师、数据分析师、产品经理(噢!为什么不参加 CSPO)等。虽然大家对 Scrum 的经验各有不同,但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哈哈。 在线的坏处就是互动不方便,有时候会受网络波动的影响,当然两位老师设计了不少互动的环节,通过 warm-up、在线画画、分组交流、小组课堂练习、课堂提问等,让大家保持互动与反馈,当网络抖动的时候,也会停顿休息下,保证课程的质量。 课堂中老师会通过画布,边讲边画,让课堂变得有趣,从而抓住大家的注意力,很赞。 两天的学习内容很多,节奏也很紧凑,从 Agile 的思想,到 Scrum 的 3355、PBI、DoD、Kanban 等等,经过这次体系化的学习,让我把所积累的知识再串联与梳理一遍,特别是 Day 2 下午的课堂练习,模拟了 3 个 Sprint,让我们每个人都 Inspect 自己的学习成果,十分受益。

Scrum培训感想

Bob Jiang
研究生期间,我在北京一家咨询公司做过三个月的实习生。当时负责的项目采用了敏捷方法进行项目管理,这让我对于敏捷有了一个粗略的认识。回到学校后,我总会在课堂中以及与项目小组成员讨论时,或多或少会听到敏捷以及Scrum的概念。所以我慢慢的认为敏捷项目管理一定是未来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不确定性极强的时代。 回到中国之后,我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政府的智慧城市相关项目,这个项目真的完全让我震惊了,因为一个几百万的项目所聘用的团队连基本的项目管理都没有。在这样的团队中工作,个人的感觉就是被动、混乱与疲惫。所以我想学习最新的项目管理方法,来改进我们团队的工作方式同时也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于是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就来参加 Bob Jiang 和 Jim Wang的Scrum Master 的培训。两天的培训让我顺利的拿到了CSM认证,在我看来,这次培训是非常不错的。 首先,Bob和Jim老师都是具备丰富的项目经验以及教学经验,在课堂上老师们会主动的分享自己的案例与实践,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Scrum。同时,他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每个知识点讲解之后都会安排小组练习,确保同学们都能充分的了解知识点。 除此之外,课堂练习的设计也是非常精妙。课堂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小组成员们一起制作视频的课堂练习。这对于每一个小组都是一个艰难的任务,尤其是每个Sprint只有10分钟的情况下。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下,我们全部小组成员立刻就拿出自己的十二分精神,快速的进行Scrum中的各个环节:计划、执行、评审、总结、再计划。在一次次不断地迭代中,最终我们终于完成了在B站上传视频的任务,我也有幸成为了一名Up主,这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段经历。 两天的课程过得非常快,培训结束之后,我对Scrum有了更深刻更完善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仅仅是理论层面,更多的是实践层面。但是如果你要问我,这个培训之后,你的痛点有马上解决吗?这个我不能马上给出反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已将敏捷的思想牢记于心,在日常的工作中会用敏捷的方法来约束自己,小步快跑,快速实现团队和自身能力的提升。 来自学员 Huan CSM信息大全 想要约 CSM 课程,扫码 –

Scrum未完待续

Bob Jiang
把每件事都当作一个项目来推进,是我之前参加的一个线上课程的结束语,这句话在软件行业体现的尤为突出。过去我们关心的是如果快速的交付需求,很少考虑如何快速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 还记得一开始学习软件工程的时候还只有瀑布模型、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等这些传统软件工程内容,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软件项目中,敏捷开发、持续集成、微服务等这些新兴内容已经开始在软件项目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从19年开始我通过网上的资料知道了敏捷知道了Scrum,也开始逐步的在现有项目中引入一些敏捷的实践,一开始我们只是通过几种项目管理工具帮助团队同步项目的进度,一段时间以后项目管理工具就变成了日报填写工具,大家每天都在上面填写这一天的工作和明天的工作计划,再后来项目没有看到敏捷带来的好处,敏捷推广也就无疾而终了。现在看来我们当时只是拿着别人用过的一部分实践复制到了我们的项目中,距离真正的敏捷还差得远。 2020年年初通过朋友介绍参加了敏捷家的几次线上分享,通过嘉宾的分享逐渐的对敏捷和Scrum有了更多的了解,也逐渐有了想要更加深入学习Scrum的想法,之后就顺利成章的报名参加了Bob的CSM课程。 从5月16到5月17两天的课程,BoB从敏捷的概念,Scrum的概念、原理、价值观再到我们常说的“3355”一步步的进行了讲解。每个概念讲解结束后都会安排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在无形中我们每个小组通过讨论进行了多轮交付,每次交付其实都是对于Scrum不同方面的实践。相比与枯燥的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模式印象更加深刻,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远程教学注意力分散的弊端。在第二天的课程中Bob介绍了在其他公司的Scrum实践,帮助我们在课程结束之后尽快的将所学引入到公司项目中。整个学习过程紧张而有节奏,回顾整个课程学习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于DoD的定义,以及DoD和AC之间的区别。这些是之前项目迭代过程中一直忽略的地方,没有定义好DoD就没办法进行高质量的交付。 二是课程中介绍的什么项目适合开展Scrum,Scrum不是适合于所有项目,要有选择的机型Scrum推广。 三是如何对User Story进行切分,每个Story多长时间最为合适。 课程的结束只是代表着对于Scrum的初步了解,距离真正的CSM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在项目中实际应用Scrum才能更加熟悉每个流程环节的作用和价值。Scrum未完待续。 来自学员 Qihui CSM信息大全 想要约 CSM 课程,扫码 –

引导式互动交流,快速沉浸学习|参加Bob线上CSM课程总结

Bob Jiang
4月11-12日参加了BoB Jiang 老师两天的CSM(Certified Scrum Master)敏捷教练培训课程,非常感谢BoB老师带来的精彩课程,收获满满! 敏捷开发是最近几年在软件和互联网产品开发领域日渐普及的开发模式,在之前的工作中,或多或少都应用到了一些具体的实践,比如每日站会、冲刺(迭代)等,或多或少在项目管理中都会有所收益。通过参加BoB老师的两天培训课,更加系统梳理和理解了敏捷框架Scrum的核心内容。 BoB老师语言幽默,两天的课程内容知识量非常大,且包含大量引导式互动交流实践环节,很容易在小组的互动实践中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并应用相关的知识技能,每个实践环节的总结部分,都是画龙点睛,对所学内容进行阶段性复盘,在最后一天的培训中通过大量实际企业中的敏捷实施案例,通过提问集中解答方式,一一解答大家在实际实践中的疑惑,提供大量宝贵参考案例。 虽然由于疫情影响,两天的线下课程改为了线上课程,但是内容丝毫没有打折扣,反而在互动交流环境以及小组讨论环节有更好的体验,Scrum 框架的核心:3355(三个角色、三个工件、五个活动、五个价值观)通过BoB老师精心设计的小视频、手写板、小组互动、小型敏捷项目实践、实际实施过程中典型问题的分析讲解等,演绎得生动形象,无论是第一次接触敏捷概念的小伙伴,还是职场经验丰富的老鸟都可谓是能够轻松吸收。 从第一天的培训课程开始,BoB老师就没有照本宣科机械介绍PPT的培训讲义,而是从敏捷的兴起创始人小故事讲起,逐步代入到敏捷宣言的提出以及敏捷宣言遵循的原则,并通过幽默诙谐的方式对其中的核心内容进行讲解。当讲到用户故事的时候,为了让大家理解什么是用户故事,以及怎样来写用户故事,通过随机分配六人小组,合作完成一个”敏捷介绍”视频制作的小实践时,同学们通过快速分配角色,共同出谋划策,在7分钟的时间内,写出10-15条用户故事,然后BoB通过对每组每条用户故事的详细点评,指出不足,再来一轮脑暴完成修订版的用户故事输出,整个过程同学们参与度极高,对用户故事怎么写有了充分的理解并获得了实际经验,相信能很快在实际工作中做得更好! 最开心的是,这个小敏捷实践过程在短短的不到1个小时的边讲解边实战过程中,所有小组的成员都完成了”交付”,很多小组都交出了非常漂亮的最终产品,获得Bob老师以及小组间的相互认可! 核心的Scrum框架内容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后,第二天的课程更加精彩,BoB老师精心准备了大量实战案例,比如BoB老师作为敏捷教练,在自己曾经服务过的企业京东的电商敏捷交付团队,通过对实际案例中的具体实施细节以及遇到的问题的深入剖析,以及具体实施细节,比如产品代办列表(Product Backlog)、冲刺代办列表(Sprint Backlog)、产品增量(Increment)等的实际例子,详细讲解实战中过程中遇到的坑和如何填坑的过程,非常精彩! 而培训的过程远不止Scrum框架的内容,BoB还通过一些手绘以及小视频方式为大家带来了规模化敏捷的演变过程,通过对spotify大规模敏捷之路的讲解,让我们深入理解了对于较大团队的敏捷如何实施。 在最后半天的培训课程中老师还给我们带来了”彩蛋”:敏捷项目经理的职业规划。这个内容对于很多职场人,尤其是正在做项目经理,或者希望转型做项目经理的人来说,无疑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BoB老师很谦虚的通过自己的职业转型之路,为同学们用实际案例介绍了学完CSM以后,所能带来的个人成长,以及将来可以规划的职业路线,通过对”百万收入的自由职业者”的理解和分析,定了一个格调:先要成为职业者(专业领域佼佼者),再谈”自由”的合理性,受教良多! 由于培训课程时间较短,内容多,老师并没有过多展开这方面的讲解,毕竟不是CSM培训的内容,但是课后我本人又跟老师约了时间,通话将近一个小时,说了自己的情况以及今后的想法,老师都跟朋友聊天一样,帮我分析了我的优劣势,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并给我介绍了进阶课程进修的专家级讲师,在此内心非常感激! 最后做个简单的总结,两天课程的培训,我第一时间考取了CSM的证书,如果满分100分,我给BoB老师的课程打110分!多出来的10分,就是对老师超出培训内容所给出的职业规划建议以及给我本人的非常详细的建议,再次感谢Bob老师:谢谢老师,您辛苦了~ 来自学员 Tony Yue CSM信息大全 想要约 CSM 课程,扫码 –

Scrum:用实验主义应对复杂问题的优秀框架|参加Bob线上CSM课程总结

Bob Jiang
此图是2011年我工作总结的片段,那是我第一次做网站,也是第一次尝试Scrum。毫无疑问,Scrum真的是用实验主义应对复杂问题的优秀框架! 在2017年上CSPO课程之前,我的Scrum知识主要来自于相关书籍或者网文,比如《硝烟中的Scrum和XP》、《精益开发实战》,因为创业和职业发展咨询师的经历,也一定程度的掌握了”精益创业”和一对一咨询技术。我对Scrum的实践是断断续续的,最持续、效果最好的一段是2018年在深圳做电商与直播产品的一年,然后就是从2019年8月开始到现在。 很诚实地讲,作为从9年前就开始尝试Scrum方式管理软件开发的俗家弟子,上5月16到17号Jim和Bob在线教授的认证ScrumMaster培训课,依然收获很大。 总结思考这次上课,我问了自己三个问题,希望对其它小伙伴也有帮助: 我有哪些重要收获? 为啥实践Scrum很有挑战? 对打算上课的小伙伴有何建议? 我有哪些重要收获? 上课前后我对Scrum的理解,用图来示意,我想会是这样: 即,课程帮我: 因为是个人兴趣和精力限制,我并没有正式将Scrum导入团队,有点”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的意思。我也觉得这样切入阻力比较小,但缺点也有:多重角色、耗心费力。也许,有不少跟我类似的人:)。 如果做个对比,使用Scrum框架进行产品开发/项目交付,可能与做一个产品经理有点像:说起来工作”活动”就那么几个,但做起来却需要关注(Cao Xin)无数的细节。 虽然在实际工作中,我不断验证了自己做法的有效性、总结出少许经验,但也体味着模糊不清、定见不足的感受: Sprint任务提前完成该提前结束么? 多人异地办公怎么玩? 前后端的人没办法同时进入新产品开发组还能搞么? 产品涉及不同小组协作开发要怎么搞? 软硬件开发周期不同怎么搞? PO同时做Scrum Master的坑要怎么避? 怎么让开每日会变成团队习惯? 写日报真有价值么? 并行项目好几个怎么保持专注? PO和产品经理怎么协作? 这两天的课程让我相信,我的接纳不是放弃,妥协是个合理过程,前辈走过了、同行也在走。Scrum是应对复杂问题的经验框架,但不是”最佳实践”,”最佳”取决于团队自身、实践者自身、所在的当下。里面有太多的空白需要用热情、技巧、橡皮泥、强大的肌肉、发光的金子、咕咕的清水……去填充,只要我们相信文化、坚守原则、积极学习,同时接纳不足、明白这得有个过程。需要开放与勇气。 为啥实践Scrum很有挑战? 两天的课上对Scrum的框架讲解非常透彻,同时也重点讲解了PO和Scrum Master的职责和技能要求,挑战亦源自于此。我想对于一个从事软件或系统开发的新人来说,参加这样的培训,而不仅仅是自己看书,会更加明确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自己的喜好和用力的方向。用图来代表一个初学者的状态,可能会是这样: 知识框架有空白、缺少条理是一方面,欠缺更多的我感觉也许是这些: 这也就是为什么还有A-SCM课程的原因,至少能在其中两到三个方面给与快速进步的学习机会。从一个A-SCM培训课程大纲里也可以看出这些: 从”为什么”开始→敏捷的意图→复杂系统思考→打造自组织团队的技巧→创新组织生态系统角色能力模型→敏捷教练能力模型→催化蜕变的技巧→组织设计和多团队扩展→冲突管理→内在驱动力→影响力与变革模型→软技能:教学→软技能:指导→软技能:引导→软技能:教练→敏捷教练工具箱。 如上这些技能、方法、理念,我也掌握一部分,则是在其它的培训、阅读、创业经历和工作实践中习得的。 对打算上课的小伙伴有何建议? 其实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简单点说就是:请全情投入! 上课过程中有多次互动协作环节是分小组进行的,通常会出现一个引导推进的角色、一个实时记录进度和成果角色,其它小伙伴同频参与,随时发现待办事项并认领去做——这也是典型的Scrum活动。 非常建议在上课前,自己对自己有个自我激励与判断,是否打算主动做引导推进的工作,或实时记录进度和成果的角色。如果适应新环境需要一个过程,则可以先做到同频参与,等感到安全的时候再主动来做。最好是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机会承担这样的角色一次,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表明,自己真的全情投入了,给自己一个这样的承诺。我上课的那两天,显然有的小组缺乏这样的角色,似乎组里每个人都在被带领、被激活。即使有人蠢蠢欲动,也有些不好意思的感觉。那么,如果你也正好被分配到这样的小组会怎么做呢?请问下自己…… 如果要上的课程也是在线的,做到认真聆听、热情参与、积极协作、全情投入,请尽量让自己处于比较安静与隔绝的环境中,别挑战自律能力^_^。 最后,提醒一下打算上课的小伙伴,要在上课前去网上了解一下Scrum的核心及相关内容,不至于感到很陌生,完全处于接受信息的状态而疏于思考——毕竟只有两天的课程,知识点是很多的。 作者:智能物流机器人创业公司产品开发与项目部负责人,Scrum实践者,带领的团队角色包括产品/项目经理、前后端开发、UI设计、运维、数据分析师,现在则还多了机械、硬件、电气、现场实施工程师,做过一些有趣的事情。

在远程 CSM 课程中体验线上工作坊

Bob Jiang
转载自 诺普博客 4.11 日周六,我参与了由 Bob 老师组织讲授的一期 Certified Scrum Master(即 CSM)课程,从中收获颇丰,特记于此,与君分享。 CSM 通常是现场授课,但本次由于疫情的限制导致人们不得不尽可能减少外出。而 Bob 老师也适时地将原本现场的授课改为了远程的方式。吸引我参与这次课程的,正是这种远程授课的安排。因为正是受制于目前的困难情况,我所在的红帽开放创新实验室的不少活动也难以高效开展。所以参与本次课程的目的,除了学习 Scrum 之外,我还想了解一些远程引导的技巧并观察与我一同参与课程的其他同学的情况。 本以为可能不少人会出于对远程授课效果的担忧而不倾向于参与远程课程,但临到开课前组织的微信群的参与者竟达 30 多人,着实令人意外。在开课之前,Bob 老师还在微信群里发来了第二天上课用的 Zoom 会议链接,并提醒大家提前装好 Zoom 软件。 课程于 4.11 日早九点开始,一共两天。第一天主要讨论了敏捷和 Scrum 的基本概念,并介绍了 Spotify 大规模敏捷的实施案例,第一天结束时 Bob 老师给大家留了家庭作业;第二天以回顾各位的家庭作业开始,之后我们逐个探讨了 Scrum 的各种角色和事件等关键内容。作为练习,大家还以分组、迭代的形式制作了一个 Scrum 视频,成为了课程的意外收获。课程结尾时,Bob 老师给大家讲解了 CSM 考试的注册流程和注意事项,并祝愿大家获得好成绩。 下面我尝试从”线上课程引导”、”课程内容呈现”和”课程准备工作”等几个维度来解析这两天的课程。 线上课程引导 第一天早上九点开始后,一开始 Bob 老师就向大家介绍了两天的时间安排,以及 CSM 课程对出勤时间的要求。后续他采用了一些方法来确保大家确实有效地在关注课程内容。首先,大家在微信群里,使用 Zoom 软件提供的”注释”功能,在屏幕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对于很多之前没用过此类功能的同学来说,是个新奇的体验。从截图来看,大家玩的不亦乐乎: 接着是自我介绍。由于是课程在周末,出于隐私和网速等方面考虑大多数人并没有开启自己的摄像头,这给自我介绍凭添了”一屏幕的距离”。Bob 老师很快利用 Zoom 软件的”小组会议”的功能将大家分成了 6 个小组。这样每个小组就只有 5、6 人,介绍起来轻松自如。同时,自我介绍环节限时 6 为分钟,平均到每位同学只有一分钟的时间。在我所在的第 6 小组就出现了由于某些同学花的时间太长,导致后面的同学时间不足的情况。 在中途某个时间,我发现 Bob 老师溜进了我们小组,但他并没有出声。这种情况与现场讨论时,讲师到处”偷听”的情形倒是很类似。这一环节快结束时,在 Zoom 聊天框里能收到讲师发来的时间提醒,同时屏幕开始倒时一分钟;倒计划结束时,所有小组讨论自动结束、所有人回到”主会场”。 这个短短六分钟的自我介绍环节,让我倍感欣喜。虽然之前我使用 Zoom 会议软件已有几年经验,却从来没有使用过”分组讨论”的功能。由于参与者众,如果每人轮流给所有其他人介绍自己,估计很快大家就难以保持专注。同时,由于额外的”一屏幕距离”,也会让大规模的自我介绍难见成效:相互看不到其他人、人数又众多,结果就导致所有人都记不住别人是谁、他说了什么。恰是这种分组讨论的方式有效地防止了这一情况。

查漏补缺,更上层楼 | 参加Bob老师CSM课程总结

Bob Jiang
4月11日-12日参加了Bob老师的在线CSM课程,2天的课程可谓是查漏补缺,我虽从2016年开始就通读且组织团队一起学习了Bob老师翻译的《Scrum精髓:敏捷转型指南》一书,并且在企业中帮助企业产研团队乃至相关辅助职能部门敏捷化转型,有几年实战经验,但回头来听Bob老师的课,依然有很多的启发和收获。 首先,是长了见识,既学习了敏捷相关知识,也学习了如何授课相关知识。比如可以学习老师是怎么组织自己的课堂内容的,比如老师会用什么方式来串讲各类基础知识。这是一门基础的课程,但老师却会结合比较多的实践来讲解,也或者自己实践了比较多,在老师讲解的时候,会联想到很多画面,所以听起来也就感觉很饱满。 老师在课堂上很注重理念和实践的结合,一些理念的东西是怎么在我们的实践中体现的,老师会直接举例,也会通过问问题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也会让我们分成小组来讨论和共创一些内容,比如敏捷理念和敏捷价值观可以作为我们回顾会议的输入,以便于更好的引导大家思考可改进点,比如我们一起在10分钟内做个宣传的视频,这也激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老师还会分享一些成熟的公司的敏捷案例,其中spotify的案例,至今还在我脑海里回旋,我的第一反应是,社区的实践或许可以引入到我现在所在的企业,激发了我想在企业内部创建一个敏捷社区的想法。 其次,还收获了一些工具和书籍。比如老师在实践中会用哪些工具,老师上课时会用哪些工具,老师在课堂上还推荐了好几本书。让我想要学会的工具比如制作视频的一款绘画工具叫laihua ,可以有手绘制的感觉。老师提到《驱动力》讲到目前来看:外驱力越来越不明显;内部驱动力在起作用(前提:钱要给够);内驱力:Autonomy自主、Mastery专精、Purpose目标。老师还推荐一本《高绩效教练》的书,提到引导的原义:让事情变得简单。敏捷教练:经常会有组织会议的要求,会议上,让大家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一致,这就是引导。还有《裂变式创业》等。 最后,收获了一群有共同兴趣和热情的希望能在敏捷领域有更多实践和探索的同学。我们不仅在课堂上有分小组讨论的小组同学,还有分享个人经历的一次对话的同学,我们还有相约1个月后来相互check对方1个月要达成的目标是否达成的目标约定的同学。事实上,21天让人养成一个习惯,如果我们能够约定1个月的目标,并去达成,我们就会收获一个好习惯。所以,这不仅仅是目标的达成了,这还是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建立这样一个好习惯,相信,会受用一生。 最后,总结一句话,2天的课程,远远不止2天的收获。2天的课程,它就像是有了生命的种子,让来参加了学习的人从此开始在敏捷这条路上,像滚雪球一样,让人可以不断进行下去。感谢Bob老师的精心准备和耐心的讲解及分享。 来自学员 欧阳 CSM信息大全 想要约 CSM 课程,扫码 –